Friday, August 30, 2013

Understand Wireless Data Usage

Use these values to calculate how usage in kilobytes aligns with your plan allowance.
 1MB = 1,024 kilobytes
 1GB = 1,048,576 kilobytes
Understand how file sizes equate to data usage. Sizes are approximate; please monitor your usage often.
Emails (text only, no images): 20 kilobytes each.
Web visits: 500 kilobytes per page.
Photos (low-resolution images): 300 kilobytes each.
Music streaming: 1,024 kilobytes per minute.
Video streaming: 256,000 kilobytes per hour.

Wednesday, August 28, 2013

走路!不要跑步--步行的十二种惊人效果

俗话说,人老腿先老。由于人体2/3的肌肉集中在下半身,所以六十多岁的人可以有年轻人七成的握力和臂力,但下半身力量却只剩下四成。不过,大家也不必担心。最近,包括以色列、美国在内的科学家们发现,温和地健步行走,具有神奇的抗衰老功效。
最近在美国出版的《走路!不要跑步。》一书中,作者史塔曼博士指出:行走健身要求迈大步,速度较快,双臂摆动,抬头挺胸。
史塔曼博士说:之所以推荐大家行走而不是慢跑,是因为行走比慢跑更安全。对于很少运动以及30岁以上的人来说,贸然跑步锻炼,膝关节、肌腱等部位很容易受伤,心、肾、肝等脏器或新陈代谢系统有问题的人会出现明显的血氧供应不足的状况。

最初提倡慢跑运动的詹姆士·菲克斯,就是因为身患脑动脉血管硬化,却勉强慢跑健身而猝死的。
去年台北一位41岁的警察为减肥而选择慢跑,结果一时血氧需求量激增,身体不适应,竟引发脑出血而亡。
德国体育运动学专家克劳思·柏斯也指出,普通人每跨一步,脚底所受的冲击大约是体重的1~2倍,仅为慢跑的1/3左右,冲击不大,健身效果却很好
各个部位都练到
别以为健步行走就是简单的下肢运动。
目前已有许多研究证实,规律的健走可有效锻炼身体各部位:
头脑——促使脑部释放内啡肽,使心情愉悦。
肺部——增加肺活量、降低嗜烟者对吸烟的渴望。
背部——加强背肌力量,且对背部伤害较小。
腿脚——行走相当于对骨骼进行力量训练,能明显增强腿脚骨骼和肌肉力量
行走能治病 

现代运动科学的新发现给健走锻炼方式提供了更多吸引人的亮点
以色列科学家阿列克斯·奥辛斯基博士经过18个月的研究指出:坚持行走,男性就用不着伟哥。他发现男人下肢运动神经与掌管性功能的勃起神经密不可分,每天四公里,一周三次的行走锻炼,对男性性功能障碍(ED)有67%的疗效
据《新英格兰医学期刊》的最新报道,一周步行三小时以上,可以降低35%~40%的罹患心血管疾病风险
美国《自然》杂志的最新报道称,60岁以上的人,一周三天,每次步行45分钟以上,可以预防老年痴呆。一周步行7小时以上,可以降低20%的乳腺癌罹患率,对II型糖尿病有50%的疗效。

1. 步行能增强心脏功能,使心脏慢而有力
2. 步行能增强血管弹性,减少血管破裂的可能性
3. 步行能增强肌肉力量,强健腿足、筋骨,并能使关节灵活,促进人体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
4. 步行可以增强消化腺的分泌功能,促进胃肠有规律的蠕动,增加食欲,对于防治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症、习惯性便秘等症都有良好的作用。
5. 在户外新鲜空气中步行,大脑思维活动变得清晰、灵活,可有效消除脑力疲劳,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据有关专家测试,每周步行三次,每次一小时,连续坚持4个月者与不喜欢运动的人相比,前者反映敏锐,视觉与记忆力均占优势。
6. 步行是一种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健身方式,可以缓解神经肌肉紧张。据专家测定,当烦躁、焦虑的情绪涌向心头时,以轻快的步伐散步15分钟左右,即可缓解紧张,稳定情绪。
7. 定时坚持步行,会消除心脏缺血性症状或降低血压。使人体消除疲劳,精神愉快,缓解心慌心悸。
8. 步行可减少甘油三脂和胆固醇在动脉壁上的聚积,也能减少血糖转化成甘油三脂的机会
9. 步行能减少人体腹部脂肪的积聚,保持人体的形体美
10. 步行能减少血凝块的形成,减少心肌梗塞的可能性
11. 步行能减少激素的产生,过多的肾上腺素的产生,过多的肾上腺素会引起动脉血管疾病
12 . 步行可以保护环境,消除废气污染,对强健身体,提高身体免疫力,减少疾病,延年益寿也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Thursday, August 22, 2013

一生要去的国内地方!收藏了慢慢走

* 1、西安——千年古都
* 2、南京——六朝金粉地,金陵帝王州
* 3、北京——举世无双的皇家建筑
* 4、苏州——苏州园林甲天下
* 5、大理——风花雪月地,山光水色城
* 6、澳门——东方的“拉斯维加斯”

文化名镇
7、丽江——有一段时光叫丽江
8、腾冲——极边第一城
9、喀什——丝路明珠
10、伊犁——塞外江南
11、徽州——风雅山水田园,徽派古建长廊
12、凤凰——沈从文笔下的边城
13、日喀则——最如意美好的庄园
14、绍兴——水乡、桥乡、酒乡、兰乡、书法之乡、名士之乡
15、曲阜三孔——儒学之源,儒教之根
 
野外探险
16、喀纳斯——云间部落
17、阿里——千山之巅、万川之源
18、塔克拉玛干沙漠——神秘瀚海
19、海螺沟——冰川森林公园泡温泉
20、三江源——母亲河的“母亲”
21、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人类最后的秘境
22、怒江——神密的东方大峡谷
23、德天瀑布——中国最美的瀑布
24、黔东南——真山、真水、真情
25、神农架——野人出没的地方
26、壶口瀑布——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人间天堂
27、香格里拉——世外桃源
28、西湖——东方明珠
29、塔什库尔干——冰山上的来客
30、丹巴——美人谷
31、林芝——西藏江南胜过江南
32、稻城?亚丁——天堂的颜色
33、黄姚——诗境家园
34、蜀南竹海——蜀南竹海翠天下
35、阳朔——天上人间旅游乡
36、甘南——洗涤人心灵的地方
37、客家土楼——中国南方山中的传奇
38、婺源——江南曲阜,山里书乡
 
巧夺天工
39、山南——藏族的发祥地
40、九寨沟——美丽的童话世界
41、青海湖——地球上的一滴眼泪
42、辉腾锡勒草原——风吹草低见牛羊
43、长白山——关东第一山
44、泸沽湖——东方女儿国
45、华山——奇险天下第一山
46、黄山——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47、四姑娘山——东方的阿尔卑斯山
48、三峡——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49、亚龙湾——三亚归来不看海,除却亚龙不是湾
 
文明奇迹
50、德格——藏族地区璀璨的文化明珠
51、都江堰——“天府”富庶之源
52、拉萨——西藏的象征
53、西夏王陵——东方金字塔
54、云岗石窟——东方艺术宝库
55、敦煌——东方艺术明珠'

一. 中国最美的五大湖
1. 青海湖:陆心之海 (青海)(最佳季节:四季皆宜)
2. 喀纳斯湖:上帝的调色板 (新疆)(最佳季节:7—9月中旬)
3. 纳木错湖:与神耳语的地方 (西藏)(最佳季节:7—9月)
4. 天池:盛怒之后的平静 (吉林) (最佳季节:7-9月,其他季节极有可能处于茫茫白雪中)
5. 西湖 (杭州)(最佳季节:西湖一年四季风景各异,魅力独具)

二. 中国最美的六大草原
1. 呼伦贝尔东部草原 (内蒙古)(最佳季节:每年5月—9月中旬,冰雪每年11月—到第2月中旬)
2. 伊梨草原 (新疆)(最佳季节:每年7、8、9月)
3. 锡林郭勒草原 (内蒙古)(最佳季节:每年7、8月两季)
4. 川西高寒草原 (四川)(最佳季节:夏季)
5. 那曲高寒草原 (西藏)(最佳季节:每年5—9月)
6. 祁连山草原 (青海 甘肃)(最佳季节:6、7两月)

三. 中国最美的十大名山
1. 南迦巴瓦:云中的天堂 (西藏)(每年的2-4月和10-11月,选择登山的最好时机
2. 贡嘎:风停止了脚步 (四川)(10月下旬后下雪,可观看雪景 3月解冻)
3. 珠穆朗玛:心灵的守望 (西藏)(登山季节4月下旬—6月上旬,9月中旬-10上旬)-
4. 梅里:雪神的仪仗队 (云南)(观赏雪山季节1-5月)
5. 黄山:上帝的盆景 (安徽)(3.16---11.16旺季,11.16—3.15淡季)
6. 稻城三神山: 香格里拉的地标(四川)(最佳季节:4-—6月、9—11月、7-8月为雨季)
7. 乔戈里:遥远的秘境 (新疆)(登山季节:7-9月)
8. 冈仁波齐:众神的居所 (西藏)(最佳季节5月—7月上旬,8月中旬到10月)
9. 泰山:华夏的图腾 (山东)(最佳季节:四季皆宜)
10. 峨眉山:从盆地升向天庭 (四川)(春秋两季为峨眉山最佳旅游季节)

四.中国最美的七大丹霞
1. 丹霞山:中国的红石公园 (广东)(最佳季节:四季皆宜)
2. 武夷山:碧水丹山甲东南 (福建)(最佳季节:夏季虽然气温偏高,却是万物生长最为茂盛)
3. 大金湖:水上丹霞奇观 (福建)(最佳季节:气温适中,四季皆可旅游)
4. 鹰潭龙虎山:炼丹之处红崖显 (江西)(最佳季节:四季都适合旅游。10月份可以参加道教文化)
5. 资江-八角寨—良山丹霞地貌:青峰赤壁丹霞魂 (广西 湖南)
6. 张掖丹霞地貌:宫殿式丹霞天地造(甘肃)(最佳季节:每年6—9月,是全年最佳旅游季节)
7. 赤水丹霞地貌:银瀑飞泻映丹崖(贵州)(最佳季节:四季皆宜)

五.中国最美的五大峰林
1. 桂林阳朔:山水相依的画廊 (广西)(最佳季节:4月份和10月份八月桂花开放前后)
2. 武陵源:失落深山的丹青 (湖南)(最佳季节:春秋两季,这是天气凉爽,很适合旅游)
3. 万峰林:高原上的心跳 (贵州)(最佳季节:七、八月去兴义游玩,大大小小瀑布因为有水才显得有气势,夏日漂流也比较惬意)
4. 三清山:西太平洋边缘最美丽的花岗岩 (江西)(最佳季节:秋季,这时候天气干爽)
5. 罗平峰林:金色的花园 (云南)(最佳季节:每年2月下旬—3月上旬,油菜花开的很旺季)

六.中国最美的十大峡谷
1. 雅鲁藏布大峡谷 (西藏)(最佳季节:每年8—10月才是进山黄金季节)
2. 金沙江虎跳峡 (云南)(最佳季节:春夏两季)
3. 长江三峡 (重庆 湖北)(最佳季节:三峡常年风景随四季变换而不同。四季都可旅游)
4. 怒江大峡谷 (西藏)(云南)(最佳季节:10月份到第二年四月份是旅游最好季节)
5. 澜沧江梅里大峡谷 (云南)(最佳季节:1—5月)
6. 太鲁阁大峡谷 (台湾)(最佳季节:四季皆宜)
7. 黄河晋陕大峡谷 (内蒙古 山西 陕西)(最佳季节:1—4月份,秋季9—11月份)
8. 大渡河金口大峡谷 (四川)(最佳季节:秋季秋高气爽是游览金口大峡谷)
9. 太行山大峡谷 (北京 河北 河南 山西)(最佳季节:春秋两季天高气爽,百花齐放,为旅游最佳季节)
10. 天山库车大峡谷 (新疆)(最佳季节:四季皆宜)

七.中国最美的三大雅丹
1. 乌尔禾:风爱坎坷不喜平 (新疆)(最佳季节:每年有4—8月)
2. 白龙堆:群龙聚首天涯 (新疆)(最佳季节:秋季)
3. 三垅沙:开进戈壁的舰队 (新疆)(最佳季节: 春秋两季)

八.中国最美的五大沙漠
1. 巴丹吉林沙漠腹地:上帝画下的曲线 (内蒙古)(最佳季节:每年9月下旬—10月下旬)
2.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大地的天体营 (新疆)(最佳季节:每月10月下旬—到11月中旬)
3.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腹地:大漠的血脉 (新疆)(最佳季节:每年9—12月)
4. 鸣沙山.月牙泉:千年的守望 (甘肃)(最佳季节:每年5—9月)
5. 沙坡头:曳住流沙的脚步 (宁夏)(最佳季节:春秋两季)

九.中国最美的八大海岸
1. 亚龙湾:跌落在地上的天空 (海南三亚)(最佳季节:四季适合旅游)
2. 野柳:海浪留在大地上的作品 (台湾基隆)(最佳季节:10、11月)
3. 成山头:腹地对大海的渴望 (山东荣成)(最佳季节:每年4—10月)
4. 东寨港红树林:留在陆地上的碧浪 (海南琼山)(最佳季节:每年11月到第二年4月)
5. 昌黎黄金海岸:沙漠与大海的吻痕 (河北)(最佳季节:春秋两季)
6. 维多利亚海岸:万丈红尘映碧海 (香港)(最佳季节:每年的11、12月)
7. 崇武海岸:惠安女眺望大海的地方 (福建惠安)(最佳季节:四季皆宜)
8. 大鹏半岛:临近闹市的一块荒野 (广东深圳)(最佳季节:四季皆宜)

十.中国最美的六大瀑布
1. 藏布巴东瀑布群:大峡谷中的隐士 (西藏)(最佳季节:最好季节秋季)
2. 德天瀑布:跨国的风情 (广西)(最佳季节:每年6、7月)
3. 黄河壶口瀑布:万千气象一壶收 (晋陕交界)(最佳季节:每年的5月、9月)
4. 罗平九龙瀑布:红土地上的飘带 (云南)(最佳季节:每年的二月上旬到三月上旬)
5. 诺日朗瀑布:树丛中的织锦 (四川)(最佳季节:每年7、8月)
6. 贵州黄果树瀑布:不能复制的雄浑(贵州)(最佳季节:每年7,8月)

十一.中国最美的六大冰川
1. 绒布冰川:向第一高峰告别 (西藏)(最佳季节:4月底—6月初、9月中旬—10月上旬)
2. 托木尔冰川:雪峰献给旱海的殷勤(新疆)(最佳季节:只有7—8月气温较高,气温在零下18度)
3. 海螺沟冰川:拒绝融化 (四川)(最佳旅游时间:4月前气温低。10月下旬后下雪。我观赏雪景)
4. 米堆冰川:桃花源里的冰雪 (西藏)(最佳季节:四季均是旅游的好时间)
5. 特拉木坎力冰川:冰雕嘉年华 (新疆)(最佳季节:四季皆宜)
6. 透明梦柯冰川:荒漠中的甘泉 (甘肃)(最佳季节:在海拔4000米处,1月的平均所温为—22。9度。每年7、8两月是冰川融水期,山洪咆哮而下,很危险,无法进山)

十二.中国最美的十大森林
1. 天山雪岭云杉林 (新疆)(最佳季节:春、秋两季)
2. 长白山红松阔叶混交林 (吉林)(最佳季节:春天可踏青、夏可观景、秋可观叶、冬可玩雪,你可以根据自已爱好选择)
3. 尖峰岭热带雨林 (海南)(最佳季节:每年11月到第二年4月)
4. 白马雪山高山杜鹃林 (云南)(最佳季节:每年五六月)
5. 波密岗乡灵芝云杉林 (西藏)(最佳季节:每年的3、4月是桃花盛开季节)
6.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 (云南)(最佳季节:每年11月到第二4月其他季节雨水较多)
7. 轮台胡杨林 (新疆)(最佳季节:每年10月中旬)
8. 荔波客斯特森林 (贵州)(最佳季节:四季皆宜)
9. 大兴安岭北部兴安落叶松林 (黑龙江 内蒙古)
10. 署南竹海 (四川)

十三.中国最美的十大海岛
1. 西沙群岛:珊瑚为国土增色 (海南)(最佳季节:每年的11月到第二年4月底)
2. 围洲岛:水火雕出的作品 (广西北海)(最佳季节:四季皆宜)
3. 南沙群岛:珊瑚为中国筑就的界碑(海南)(最佳季节:四季皆宜)
4. 澎湖列岛:人文与自然交相辉影 (台湾)(最佳季节:每年10—11月)
5. 南鹿岛:神奇的海上生物园 (浙江温州)(最佳季节:四季皆宜)
6. 庙岛列岛:海上有仙山 (山东长岛)(最佳季节:四季皆宜)
7. 普陀山岛:海天出佛国 (浙江舟山)(最佳季节:四季皆宜)
8. 大嵛山岛:山.湖.草.海在此浓缩 (福建福鼎)(最佳季节:四季皆宜)
9. 林进屿.南碇岛.古火山地貌珍品的遗存(福建漳州)(最佳季节:四季皆宜)
10. 海陵岛:南中国海边的银滩 (广东阳江)(最佳季节:四季皆宜)

十四.中国最美的六大沼泽湿地
1. 若尔盖:高原碧宝 (川北甘南)(最佳季节:每年的四、五月份)
2. 巴音布鲁克:天山雪水创造的奇迹(新疆)(最佳季节:每年的9月)
3. 三江平原湿地:残存的壮美 (黑龙江)(最佳季节:每年的春夏时节)
4. 黄河三角洲湿地:沧海桑田进行时(山东)(最佳季节:每年的4—11月)
5. 扎龙湿地 (黑龙江)(最佳季节:四季皆宜,4-、5月为丹顶鹤产卵期,可以看到鹤巢;7—8月是观鹤的黄金季节)
6. “{红地毯”辽河三角洲湿地} (辽宁)(最佳季节:每年3—4月及10—11月)

十五.中国最美的六大旅游洞穴
1. 梦幻织金洞 (贵州)(最佳季节:一年四季皆适宜旅游)
2. 多彩芙蓉洞 (重庆) (最佳季节:四季皆适合旅游)
3. 全能黄龙洞 (湖南)(最佳季节:每年的3月)
4. 震撼藤龙洞 (湖北)(最佳季节:每年4—10月,是广大影友拍片的最佳时机)
5. 雪玉洞 (重庆)(最佳季节:冬季,体现洞的奇特医学价值)
6. 九曲本溪水洞 (辽宁)(最佳季节:四季皆宜,在洞内四季温度保持10度)

十六.中国最美的五大城区
1. 厦门鼓浪屿:听罢琴声听涛声 (最佳季节:四季皆宜)
2. 苏州老城:现代化包围的古老 (最佳季节:四季皆宜)
3. 澳门历史城区:西方文化由此登陆 (最佳季节:四季皆宜)
4. 青岛八大关:殖民者留下的风情 (最佳季节:四季皆宜)
5. 北京什刹海地区:紧临中南海的时尚(最佳季节:四季皆宜)

十七.中国最美的六大乡村古镇
1. 丹巴藏寨:空谷有佳人 (四川) (最佳季节:每年5月—11月)
2. 哈尼村落:万千明镜映炊烟 (云南) (最佳季节:秋季,11—4月间梯田储水,拍摄效果更佳)
3. 图瓦村: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新疆) (最佳季节:四季皆宜)
4. 黎平肇兴侗寨:白云深处有人家(贵州)(最佳季节:四季皆宜)
5. 婺源:最爱村头油菜花 (江西)(最佳季节:每年三、四月,因为那时候漫山遍野的油菜花)
6. 丽江大研镇:琵琶弦上说相思 (云南) (最佳季节:四季皆宜)

单反新手购机的十六个问答 - 信息量大,字特多,慎入

问题一、套头是不是都很差?
答:不是。肯定不是。
  事实上,厂家在决定用什么样的头来作为“套头”、跟机身组成“套机”一起销售的时候,的确就已经先考虑好了、用户最可能需要的镜头会是哪一个。这往往跟机身的“气质”是配套而来的。比如,500D的套头是18-55IS,这个塑料壳子的18-55IS焦段正好是多数业余拍拍照片的人们最常用的,更重要的是跟同样工程塑料机身的500D正好组成了小巧轻便的一套,以此用户可以非常容易随身携带。50D的套头17-85的尺寸、重量则正好跟50D机身大小、重量很匹配,焦段也同样是非常便利地覆盖了最常用的一段。

  同时,厂家考虑得很多的也是“匹配”原则;什么样的机身,意味着什么样“高度”的拍摄要求,于是给予各方面匹配度都比较“配得上”的套头。比如,5DII 的套头是24-105/4L,1DsMarkIII的套头是24-70/2.8L(原帖后来有网友回复说,这一说法不确,1DsMarkIII不作套机销售)。尺寸、重量,都是匹配得比较简明地好的。当然,所谓好马配好鞍,背后也有默认的价钱对称原则吧。

  说到这里,估计没有谁说套头的坏话了——原来套头里也是有红圈圈的哦,听说只要有红圈圈的就是牛头哦。
  但我得说的是,即使是最便宜的机型,套头也没很多新手想象的那么差、红圈也没想象的那么好;之间的落差当然有,但绝没那么夸张。一句话,没到影响你“出不出作品”的程度。跟世界上所有其他商品一样,满足基本功能的、打80分的东西,卖1000块,则85分的东西就要卖3000块,那个卖10000块的东西也就打个87分。而不是我对新手有歧视哦,我觉得即使是我这样的老菜鸟,多数时候也看不出(或者是根本就不认为有必要去看)那87分跟80分之间的差别。

  因此,非常建议新手上套机用套头。那真的是厂家通过多年市场经验的积累后,为了最普遍意义的用户、专门进行过平衡考虑的设计。

  话说回来,厂家、尤其是这些日本企业的问题在于,对咱们的国情把握得的确不够。他们不了解,咱们很多人胸前挎相机有一项重要用途,就是要显得自己有档次(所谓亮骚)。他们真该向他们做汽车行当的同胞好好学习;你看,什么车到了中国,都会特别出品一款只针对中国人销售、而且总是卖得特好的“加长版”(很有趣的是,也称为L版)。这样做,会给那些不惧头重脚轻、一定要为500D配上24-70/2.8L的同志们省去不少麻烦。


问题二、“一镜走天涯”好不好?
答:好。至少没多么不好。(支起小阳伞一把,挡砖)
  感兴趣的朋友们在器材版里肯定看过无数帖子大骂“一镜走天涯”的。理由大概有这么两个:一是光学素质差;二是失去了单反更换镜头的乐趣、“还不如买一个大变焦DC”。这两个理由当然都成立,大变焦的镜头光学素质肯定不能怎么样,有了这么一个的确好像就是一个大号的DC了似的。

  然而,“一镜走天涯”真的是方便,在很多情形下不可替代的方便。尤其出门长途远行、能够随身携带的东西很有限的情况下,尤其去到一些跋涉艰难、非常耗费体力的地方,尤其是经常可能突然遭遇到一些不可预知却又容易转瞬即逝的拍摄题材时。

  新手们往往是还搞不清楚自己要拍啥的。一会儿看见好风景要拍,一会儿又觉得应该扫扫街拍拍所谓的“人文”,再一会儿又对远处一头漫步的驴感兴趣。“广谱” 点儿的镜头最适合他们用,方便快捷就是优点。需要拍过一段时间,逐步算是明白了自己感兴趣的题材,再选择自己最中意的焦段,很符合逻辑。

  当然,画质派会大声反对:拍是拍到了,可是没法看啊。——他们说的有道理;但是,这里千万别轻易中招。在屏幕上放大到100%还觉得细腻无比,才觉得画质好;这样的心态也许有小道理,但没有命中“大道理”。没有一幅好照片,是以“在屏幕放大到100%时每个象素都清晰无比”作为必要条件。优秀摄影作品,跟 “绝对清晰”之间,没有什么必然联系。

  当然,画质好自然是更好的事儿,会给好照片添彩的。但对于一幅好作品来说,如果全部分数是100分,则“画质”项最多占20分;其中,至少15分是现代工艺下绝大多数镜头在正确使用下就已经可以收入囊中的。多数情况下,只有在那些就知道把照片放到100%然后盯死了屏幕看的人眼里,才会变成“没法看”。当然话说回来,如果真的有必要追求画质了(比如你象我一样有因为工作需要而必须把某些东西拍得清楚无比的需求),“一镜走天涯”的确就难以胜任了。
  至于单反变成大号DC的说法,我觉得这个说法挺无聊。单反就是单反,能容纳比一般DC更强得多的操控能力,无论换不换镜头、这些能力都存在着。你只要别有些“高手”说你两句你就觉得臊得慌就行——他们说你把单反用成DC了,那是他们的事儿;方方便便拍照片的可是你自己,对不。

问题三、要不要上定焦?
答:你觉得呢?(靠,这样回答是不是很讨人厌……)
  实情如此:要不要上定焦头,取决于你需要不需要定焦头(继续废话……)。
  定焦头有这么几个特点:1,普遍意义上说,在同样的光圈下,画质比变焦头更好。2,能够做到较大的光圈。3,构图、拍摄操作不便。4,新手乍装上一个定焦头的时候,容易产生一种“我更专业啦”的心理感受。

  第1项是有一定意义的,不过其意义的重大程度参考前文。第2项是很要命的,意味着它能让你跨越更大的光线范围、对付弱光环境。我发现很多人因为要给孩子拍照片而购买了单反,而孩子既好动、又多半是在光线偏暗的屋子里动,偏偏又还小、不能使用闪光灯,于是只好弄个定焦头、把光圈拨到1.4来对付。这可真是没辙;多数人很快就体会到了第3项的讨厌了,想要撵上体力无限的孩子可真不是容易的事儿。最后的第4项,也算是一个交代吧,谁让“定焦才专业”的鬼话已经流行了那么多年呢。

  多数人会觉得最迫切需要的是大光圈。那意味着一份多出来的拍摄自由。当然,很好,虽然以拍摄者蹿前跑后为代价。但是,你的拍摄有多么频繁地必须用到这个大光圈,只好你自己衡量了。我身边认识的,人云亦云地跟风买回去、然后兴冲冲地试试大光圈和“背景虚化”、再从此只在摄影包的角落里呆着的50/1.4有好几只,日常上手的仍然只是某只变焦。

  至于我自己为什么总是一个28/1.8,说穿了一文不值:懒。我是在胡乱拍照了N多年之后,越来越觉得可拍的东西少;但是又把拍照弄成了习惯,所以相机还总是随身带着,于是就带了这么个焦距中庸、光圈弹性很大而个头又比较小的镜头。

  前阵子,资深高手右腿曾经发文说,高手用变焦、低手用定焦。我对右腿一贯很欣赏,不过他这个概念我不大赞成。我觉得应该这么说:高手善于选用最合适的那个镜头。有些拍摄题材的确只好用定焦头才能胜任。

问题四、都需要些什么配件?
答:咱们掰开揉碎了说吧。
  第1项,手柄。我的个人意见是,对于大多数业余爱好者来说,手柄实际功能基本没啥用。现在单反的电池续航能力都已经不错了,如果再多备一块电池,千把张照片都能拍下来了;标配的充电器充满一个电池的时间最多俩小时,急了的话充上半小时的电池就又能支持三五百张。得比一个手柄轻巧多少啊;那玩意儿一加上,笨重了一大圈。

  但还是有人给出了若干其他理由。首先是“配重”;需要手柄的自然不是1D系列,如果架上一个类似于小白之类的镜头,会头重脚轻的。手柄在这时候基本起到砖头的作用了。我只好同意、这应该有道理;虽然在街上常见的加上手柄的机器常常配着类似于A16这样的标准镜头。其次是更方便“竖拍”;竖拍的时候有手柄的机器是不用右手绕过头出演“孙悟空”的(据说很多女孩配手柄的原因就是免得夏天竖拍时会露出腋下的毛)。我也只好同意这应该有道理,虽然我自己从未因此觉得有什么不便。

  还有一项理由、支持手柄大卖的,就是:哪怕三位数的机器(如450D),配上手柄之后就显得很大个儿,乍看上去跟大马三似的很雄壮,容易得到周围人们的羡慕。这也好,花钱买个自己开心么。

  第2项,存储卡。我认为这个钱不要太省。你会摁下快门,说明多少你是想留存记忆的。因为卡的质量问题、拍回来发现读取不了,实在是冤。至于多大容量的卡合适,那就看你自己需要了。我自己,反正一张4G的卡外加一张古老的512MB备用卡,一直用到而今现在也没觉得不够使。

  第3项,UV片。这个钱最好还是花,相当于给镜头上加个保护;同时,最好稍微贵点儿的,这样能保证不至于对画质造成比较明显的破坏。但完全没必要追求什么顶级的。我强烈推荐Kenko的Pro 1d,价格便宜量又足,还薄。

  第4项,摄影包。这东西是需要的,主要任务是在日常背相机出门的时候能给相机一定程度的保护;但是没觉得那些岗岗大名牌的摄影包真就能比一般点儿的摄影包格外强在哪里——如果你不是就准备好了要去磕去摔去淋的话。在我这儿,相机总是随身带、但非常不愿意谁一看见我背的包就觉得我“搞摄影”的,呵呵,所以我就买了一个怎么看都不象摄影包的帆布漂流木,再给我的450D买了一个套机皮套,从此可以随便扔在任何一个书包里。





问题五、要不要“一步到位”?
答:一步永远到不了位的;也可能随便一步都已经到位了。
  世界上不存在“一步到位”的事儿,数码摄影器材尤其如此。更新换代越来越快就不用说了,还有一堆比平常见到的佳能尼康之类“高端”得多的器材,我都叫不上名字、就知道人家的价钱还得翻几个跟头的。

  说咱老百姓能够得着的;就拿佳能来说事儿吧。现在市场上能够买到的差不多最老的数码单反是N手的300D,最新的则有如1D MarkIV;最便宜的新机器大概是450D,价钱仅仅是最贵的新机1DsMarkIII的十分之一。很多人的“一步到位”的目标,如5DII或者7D,其实都没“到位”不是么。如果用安慰自己的方法来说事儿,“对于我来说就算一步到位了”,那你真的很认真地考虑过,为什么500D或者50D对于你来说就没“到位”?

  镜头也是如此。18-55IS,售价便宜,“轻”而且“贱”所以很广泛地被“轻贱”;24-70/2.8L,“贵”而且“重”所以很广泛地被认为“贵重”。但“贵重”未必是个多么好的词儿;贵的意思是你花了好多钱、这些钱你本来可以给自己多塞好多好多馒头;重的意思是你走到哪儿都得多费很多体力、那顿中午饭就得多塞俩馒头。而摄影的乐趣,并不因为你更“到位”而增加多少,相反你如果再拍得不怎么地的话、挨骂的几率倍增。

  技术总是在进步,综合成本总是在降低;后买的人,也就总是在占便宜似的。话说回来,早买的人还得了早用呢。用着是一个过程,随着这个过程的延续,才能逐渐发现自己的真实需求;当手头的东西慢慢限制了自己对需求的挖掘的时候,更换器材的必要性才能凸现出来。着什么急呢,是吧;要是你从一开始就“一步到位”,然后在若干个月之后悲惨地发现、原来到了一个自己并不喜欢到的“位”,不是冤大头么。

  拍去吧;拍的过程中,自己的“位”慢慢就“定”了,才说得上去“到”。
  说到器材,就难免要联系到一个低俗的词儿,钱。很多人的“到位感”等同于“钱花够了感”,因为在他们心中,“钱花够了”就等于“品质够好”。可是在摄影这个事儿上,作品的好坏对器材的要求没那么高,眼下的主流单反都已经具备了出好片的能力。

  只是不免有不少人希望通过更贵重的设备来向世界宣告自己很有钱或者很注重“品味”,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我还是强烈建议,这种思路的人不妨直接在脖子上挂一大捆美钞出门。

问题六、要不要上全幅?
答:随便。都能拍得足够好。但全幅很贵。
  如果当初的35mm感光胶片的尺寸没有设计成36mm×24mm、而是设计成22.2mm×14.8mm,这问题就没人问了。现在,因为两种画幅同时存在,根据我们一贯认同的“大就是好”的原理,几乎所有人都觉得全幅就比半幅好。

  先得说,单纯就画质而言,我是有体会地同意的。半幅(APS-C)的CMOS板的面积仅是全画幅面积的约40%,因而在同样像素的前提下不得不把感光单元密度增加、从而导致如高ISO下画面质量的下降。——但是,So what?够不够你用?

  有人说,全幅才是潮流。这话我觉得几乎不值得反驳了。眼下,非全幅的出货量是全幅相机的N多倍,市场保有量大得多得多;无论哪个厂家都把非全幅当作最重要的市场重心,而全幅只是在高端市场上高高飘扬的一面旗子——哪里有那么多象你这样雄心勃勃准备当专业摄影家的人呢;还是象我这样出去玩的时候带个相机拍拍照的人多,是吧。佳能最新推出的一系列EFs镜头,无论画质还是做工都越来越倾向于精细,只是碍于面子、暂时还不肯把那个红圈圈给EFs套上而已。

  甚至更相反,我认为7D做成非全幅,是佳能的企业思路的一个信号:非全幅相机要向“专业领域”挺进了。15-85、17-55、60mmMacro等镜头的推出,无疑反映了厂家意图正在顺应市场而潜移默化。

  这里就说到一个词儿,“专业”。我不知道,有多少初哥在购买第一台单反的时候就奔着“专业”滚滚而去,呵呵。这个词儿,诱人哪。曾经拥有全幅、因此“专业”过的N多老师们,肯定很enjoy这种被景仰的感觉、并且非常不愿意失去,于是难免时不常地下意识地透露出那么一点儿对非全幅的鄙视,让非全幅的哥们兄弟们郁闷一小下、再景仰他们一大下。你中招不?不全幅就不专业,不红圈就不专业;不专业,就很丢人哦?被表扬成很专业,就很得瑟哦?
今天,你专业了吗?

问题七、哪个网站的评测比较可信?
答:国外的可信度高一些。
  对国内各种媒体作出的各种评测,我是一直有戒心的。原因是,有钱人(厂家)有超乎你想象的话语权,因而大多数(不敢说全部)所谓评测文章都是公关稿件,歌颂是主要目的。只不过为了做得更象“客观评测”,一般都不得不在文章的最后好歹也说一句诸如“电池续航能力一般”之类不着四六的似乎含有一点贬义的扯淡话。

  这可能有些年轻人不信;那就给你们一个现成的例子,到百度去搜一下“汉兰达爬坡门”就知道,一个叫做丰田的日本企业如何漂亮地把一次结果糟糕的评测彻底从人们的视线中抹除、乃至客观评测者差点儿因为“诽谤”而蹲了监狱。这就是咱们现在的实情。也许你会觉得很不爽,那是因为你不足够财大势大;等你财大势大的时候,你也会觉得很爽的。

  而境外一些网站能比较客观,同时也比较严谨。

同时,非常赞赏一些网友们自行作出的各种评测,这种无偿却认真的态度值得尊敬。但偶尔也有这种情况:拥有某设备的人为了肯定自己,以赞扬自己拥有的设备为出发点、进行所谓评测。因而,总结一句话就是,网上的评测谨供参考(包括我自己做的在内,呵呵)。

  话说回来,一般评测都评些什么呢?无非各种物理指标。还请同志们认真想想,对于摄影来说,器材的物理指标有多重要呢。它影响你什么?限制你什么?

  当然这也是正常心态啊。就算咱是一小小王八,也恨不得蹚的是个大大池子,是吧哈。


问题八、RAW、还是JPG,要不要PS?
答:随便。
  我想这个问题只是因为很多人不知道RAW到底是啥。RAW其实是CMOS板感光后的所有原始电信号的记录;相机会按照你的相机设置(白平衡、图像模式等)通过一系列固有程序、把RAW计算成为一个JPG文件,从而呈现给你。如果你用RAW,等于你得到了相机的原始记录,但这记录你的眼睛是看不见的,必须经过软件(相机内置软件或者电脑软件)的“翻译”,同时还可以“赋值加工”(指定白平衡、图像模式等)。

  RAW当然能让你有最“根本”的东西。但它很麻烦:一是它不能直接看见,必须经过电脑处理才能显示(所以相机内置都有“RAW+JPG”的设置);二是它数据量很大,于是导致对存储卡容量的挑战,且造成数据读写量的剧增、从而影响连拍速度和数量。

  ——我反正是彻底认了自己是个懒人,所以非工作要求的情况下几乎就没用过RAW。直接出来JPG也挺漂亮了呀,不是么。说实话也基本什么都没耽误。后边 RAW允许的调整空间,其实在机身上作出合理设定后,就算是差点儿也差不到哪儿去:瞅一眼天空,大概色温有数了,类似的吧。

  但,象我这样马大哈的可能是少数。多数人还是很追求的。就比如Photoshop;很多人趴在电脑前用Photoshop“做”片子的时间精力,远比拍摄时揣摩、构图、拍摄来得多N倍。

  得说这是好事。每每到人像版,看着美女们白玉无睱、玉骨冰肌的样子,而在现实生活当中从来不曾见到过,赏心悦目之余、自然慨叹PS神功无限;“拍”出这样的片子有面子,被“拍”出这样漂亮的女孩子们更有面子,大家都开心,挺好。看着这种情形,电脑里都没装过Photoshop的我只好羡慕嫉妒恨。

  然而我却终于没有去装上Photoshop的意愿。我觉得,拍照片是一回事,而做照片是另外一回事。拍,这事儿我喜欢,并且总希望拍得更真实。做?咱不感兴趣。我总觉得,照片存在的意义是还原真实。世界本来并没有那样的做出来的艳丽,对吧。

  在这一点上,我完全不指望大家的认同。

问题九、中关村、马连道,五棵松?还是淘宝?
答:中关村已经是恐怖地带了。马连道和五棵松正在变得恐怖。淘宝?!
  现在还敢去中关村买相机的兄弟真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毕竟是中国高新科技产品的发祥地,村里随便哪家商户都早已经玩惯了高科技,要技巧有技巧、要招数有招数、要套路有套路,总之初哥们想要全身而退是颇有难度的。不过还好,上当的人多了之后,总是有人能够跳出来给予揭穿;他们的招术也无非是先用低价幌子吸引你过去,然后忽悠你换一种机型(造成信息不对等)或者鼓吹什么配件的重要性(信息更加不对等)。你楞是坚持不换机型、不追加预算,大不了也就是买卖不成。

  骨子里,90%以上的骗子都是利用你想占一点儿便宜的心态。实际上网上能查到差不多所有设备的大致价格。哪家报价低得离谱的,别惦记了,天上没有凭空掉馒头的好事儿。

  马连道和五棵松都是北京传统的摄影器材市场,眼下似乎还比较正路,不过道听途说来的一些信息让我感觉他们那里的一些商家也正在变得不那么靠谱。没辙啊,这是一个全民只管设法尽快捞钱的时代,能今天捞的绝不等到明天、能捞到100块绝不只捞99块;所谓商业道德,改革开放之前咱们还有,一开放丫就出国了、再没见回来。

  淘宝,我说不好。以我这种穷人,买个相机或镜头属于置办一个大件儿的,东西不拿到手里仔细掂量掂量、是死活不肯就把钱给出去的,呵呵。

至于验机,说实话没经验,只知道类似于ISO1600曝光3秒查坏点之类的基本技巧。我个人觉得,现代工业产品,出现特色毛病的应该是很偶然的小概率事件。也许我人品爆发,买回来的机器镜头都没怎么验、也都没什么毛病,唯一的一次遭遇到一点儿毛病、还被特别重视地解决了。那是350D刚出的时候、我买到了据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台,成像总是会比取景框里看到的稍微倾斜那么很细微的一点点。拿了跑到佳能公司,佳能二话不说,先给我一个300D替用,然后从日本调了一台新机器到一个经销商处、我用300D直接换了回来。在这个事情上,我的感觉是,佳能可比咱们的很多商家有道德得多。

  北京之外的城市、什么地方买器材靠谱,就彻底不知道了。前段时间才得知有个江苏的哥们在南京某著名器材城花12000买回一个500D套机并得意洋洋中……

问题十、哪个镜头适合拍什么?
答:坐下,喝个茶,咱们唠仨小时,……
  还是得大力鼓吹套头。那玩意儿也许画质不是最好、做工不是最细、能力不是最强,但多数都是兼顾了许多种拍摄需求的、综合性能价格比很高的东西。仍以最便宜的套头18-55IS为例。18mm的广角端,等效35mm片幅的焦距是29mm,一般的风光片完全能拍下;55mm端,只要你别躲得太远,拍个半身人像乃至一张大头,也都没问题。拍呀拍呀,自然就慢慢知道了不同焦距的感觉。

  但是要偷偷摸摸不被发现地拍呢?要在灯火阑珊的夜里拍呢?要拍出来能分辨出公母的苍蝇呢?要“打鸟”“摄月”……呢?

  大的规律,从镜头的命名属性上就都可以得到答案了。广角,就是对付大场面的。长焦,就是对付远处的。大光圈,就是对付暗处的(也可以是制造“背景虚化” 的)。微距,就是可以凑近了拍、把小东西拍得老大的。移轴,就是真实还原各种几何线条的。狗头,就是……啊呸,说快了嘴、吐噜错啦。

  ——你是不是各种镜头都需要有呢?那看来你是各种东西都需要拍了哦,恭喜你,在如今这世道还如此胸怀大志。同理,你是不是也胸怀大志到所有焦段都要“配齐”呢?唉,这个“配齐焦段”的说法,又害得多少人花了多少冤枉钱啊;身边的朋友们中,绝大多数人都在买相机的同时忍不住花一堆钱去买回来一个白炮、之后在试用过三两次后蜕变成为一件家具。

  那,啥头适合拍人像(问这个的人最多)?其实,啥头都适合拍人像。

  大家爱说,人像就是85/1.2或者85/1.8或者50/1.4或者70-200/2.8L之类。说这些话的人是比较“主流”的、亦即比较时尚的,原因是,眼下人像片的普遍“境界”就在于“背景虚化”;因此,大光圈、长焦距,制造出“空气切割机”的效果,那人像就是岗岗的。

  我在这里只好很非主流地说,“背景虚化”其实很容易(即使用18-55IS)。更难的,偏偏是那些能够把人像和环境都放在一张照片里、而且环境能为人像制造氛围凝缩性格的,不那么“背景虚化”的片子。不妨看看那些摄影史上伟大的肖像作品,有几张靠的是“背景虚化”?如果觉得那有点远,咱们说近处:咱们著名的右腿(新手可能不知道,右腿全称:“右腿骨折过”)在论坛里贴过很多纪实题材的片子,其中不少人像片子能讲故事(那是我认为优秀的肖像片的必要条件之一);你不妨搜一搜看看,有多少是“背景虚化”的?


问题十一、蜂鸟该怎么玩儿?
答:这池子你蹚对了。忒深。
  你进了蜂鸟了,你就是蜂鸟会员了。蜂鸟会员分若干种,高级、老、中级、初级啥的。这些Title有啥用,我是还没高级到有资格体会吧。怎么得来呢,攒积分攒工分。

  之前曾经在一个网友发问的时候,这样回复的他:
  高级会员,一般不讲设备问题,拍人体和私 房;
  老会员,一般讲成像原理和摄影理论,喜欢拍细节;
  中级会员,一般聊聊各大品牌的优势劣势,拍风景照和糖水片;
  初级会员,一般问问相机应该怎么配置,逮啥拍啥。




 我一直觉得,积分也好工分也好、终归不能换成钢蹦儿换馒头吃,所以也没多在意;但后来看,在很多人心目中、这东西还很受重视。也鉴于对蜂鸟论坛观察日久,给新手一些快速提高人气的技巧(“勤能补拙”之类的辛苦狂灌不算技巧)建议如下:

  技巧1,骂品牌。如果你用佳能、就骂尼康,反之同理成立。这一招术,百试百灵;尽管大家都嚷嚷着“不要口水”,但一旦有了口水、大家都还是忍不住要来添一口的,最不济也会有一堆人来扮演“不明真相的群众”。
  技巧2,骂人。当然骂人得有技巧,主要是得挑准对象;如果你骂的是一个象我这样的无名小卒,骂了也白骂、没人站起来跟你对付,我自己还脾气特好、你骂骂好了那种,事倍功半啊。找准名头大、粉丝多、脾气还不好的,一骂成名,可也。
  技巧3,讨骂。蜂鸟曾经出过一个执着高手,只用一招、就把大家都搞服了(当然这一招人家坚持了N百遍):以非常肉麻的语言写帖,贴技巧非常寒碜的照片,发得满论坛到处都是,每天自顶N次,……搞得人不骂之就堵得心慌。坚持下去,你会变成蜂鸟名人的。
  更多技巧,只好大家去发挥创意了。

问题十二、有没有其实很重要、但是很容易被忽略的东西?
答:有!最典型的,就是:说明书。
  记得很早以前在别的论坛里看到一位高手写的帖子里有过这样意思的话:如果你翻开一本单反说明书,里边的内容你能看懂的不到2/3,你就不适合买单反。这话我不赞成的;如果我家饭桌的某条腿短了,就买一个单反来垫着,也不碍谁的事儿,对吧。但这话是有道理的;道理在于,单反相对于一般家用DC来说所拥有的各种好处,说明书里大概都已经说明白了。

  器材版里经常会见到一些这样的、看来是单反新手的提问,比如“M档怎么调光圈”、“曝光补偿怎么设置”等。这些问题,在说明书里早已经说得非常清楚,完全不必扔到论坛里、再指定某个著名大师来专门回答一次的(大师们真不容易呀,呵呵)。要是器材版变成了“单反说明书复读机”,那实在是太无聊了。

  我家LP看我折腾相机多年、时不常就给她秀点儿啥,跟着也就发生了浓厚兴趣,自然在出门游玩的时候也背了相机四处咔嚓。于是经常发生这样的情景:我正在认真琢磨一个什么,就听得LP遥远的叫声传来:LG,快过来看看这个怎么办啊;连忙拍马过去,仔细一看,昨天晚上拍夜景用的ISO1600+F2.8光圈优先的设置,拍出来一片白茫茫……直到上个月我才把这块心病去除:专门用了一整个周末,伺候咖啡伺候巧克力伺候牛肉干的前提下,把说明书认真陪读了一遍,并当场演示、看到哪页就拿相机当场耍一遍。

  尤其女孩子们,天性对这种物理的、逻辑的东西不感兴趣,所以往往能仔细看说明书的少;这里给出两个解决方案:1,勒令老公(男朋友)搞明白,然后在某个豪华餐厅的烛光晚餐餐桌上配合红酒一瓶钻戒一枚玫瑰一捆的情况下,手把手地教会你。2,在器材版发个撒娇帖,题目为“小女子弱弱地问……”。

问题十三、器材的使用寿命?
答:足够长,一般能用到你嫌弃它的那天。
  到目前为止,我身边认识的所有朋友之中,还没有一例是某个机器或者镜头真的是“用坏了”而不得不扔掉重买的。相反,倒是有朋友拿着单位的设备,想要更新一下玩玩新的吧、旧设备却怎么都用不坏;新器材的申购理由就是成立不了,郁闷呢。

  这也是我颇想发起的一个统计,就是现在的爱好者们手里器材更新的周期。一款机器,大概耍了多久之后、就觉得不够自己用了,或者就只是因为觉得自己可能落后了、于是要升级了。当年的350D曾经在市场上卖疯了,不知道现在还有多少人在用、有多少人已经出掉了换成了更新的机器、有多少人把它当作了“备机”?真正把它用坏了的,有多少?

  器材寿命里最被广泛关心的是快门。佳能只在两位数、一位数的机身指标上有快门寿命的说明,曰10万次到30万次,同时不提供检测快门次数的官方软件。三位数、四位数的机器,快门寿命不标注,有人猜测说大概5万次吧。

  就拿5万次说事儿;这个次数真的也已经足够多。理由如下:
  1,假设你每个月拍1000张(平均每周两百多张、每天差不多“一卷”),你可以拍四年。这个频率,在一般意义上、把摄影当作业余兴趣的人来说,都属于比较“勤快”的。

  2,正常情况下,快门到了5万次,并不是就不能用了,而是快门的速度将不能保证如刚出厂时的100%精确

  3,快门是相机的一个部件,更换起来很容易,费用也不高;一个三位数机身到佳能公司官方维修更换快门的费用大概也就是三五百元,这就是再获得5万次快门的成本。

  唉。我想多数时候人们更换自己设备决不是因为它用坏了,甚至都不是“不够用”了;而是它老啦、没那么漂亮啦、落后过时啦、不新鲜啦……嫌弃了呗,小媳妇变成了黄脸婆、捏在手里“左手握右手”没感觉了而已。感觉的事儿,跟寿命成反比例关系的;你买回来一个超长寿命的器材、永远都不会坏,结果就是有朝一日你就是想要换掉它的时候心理上反而多出那么一点儿负罪感。它还是自己坏了最好,是吧哈。
问题十四、高感有用吗,重要吗?
答:当然有用,但是没那么重要。

 数码时代,高ISO的能力已经得到了飞跃的进步。在胶片时代,ISO400的胶卷价钱就比普通的ISO100贵多了,似乎就没听说过哪个业余爱好者采用。提高胶片的感光度,是一种对胶片生产工艺上的“硬”要求,直接导致生产成本的增加。到得数字时代,高ISO并不需要对感光板进行任何改动,只需要成倍放大电信号就好;但是,放大电信号的结果就是会产生噪音,而去除噪音的算法则导致成像锐度下降,这就是眼下的问题。

  咱们得回归高ISO的本质:扩大拍摄对光线需求的自由度,在需要高速快门或者弱光情况下能得到清晰影像。那么,我们会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多大的这份自由度呢?

  自然光线下,白天、室外的风景、肖像,一般ISO100-200搞定;室内,只要房间有个像样的窗户,ISO800足够了。

  夜晚,灯火通明的街景、灯光明亮的室内、聚光灯照亮的舞台,ISO1600足够用。
  我觉得,上述两种情况已经覆盖了多数业余爱好者的多数拍摄课题。下列情况则开始涉及对ISO1600以上的需求:

  手持拍摄灯火并不辉煌的夜景;

  在昏暗的室外(比如清晨或者黄昏)用超长焦距拍摄快速移动的东西(比如打鸟);

  乃至在陪着小甜甜一起看月亮的时候忽然想起来给她拍一张月夜舞姿(恨不得ISO 819200啊),等等。——你有多少在这种情况下拍摄的需要?

  得说,摄影器材里有N种东西还真就是为了一些极端情况下准备的。其中包括:

  1,大光圈镜头。举个例子,多数情况下我手持拍摄北京夜景时采取的ISO是800,这时采用2.8光圈一般可以用1/50秒左右的曝光时间。
  2、三脚架。你可以ISO100踏踏实实地曝光N秒钟——不过只好拍静止的画面。
  3,防抖机身或镜头。也可以适当延长你的曝光时间——不过仍然要求拍摄对象也不好动。
  4,闪光灯。在你拍摄对象局限于一个小的目标空间中的时候。
  在上述四个东西里,最常被初哥忽略的、偏偏最实用的,就是其实最便宜的三脚架。弱光下的静态的拍摄对象,一个山寨版三脚架就搞定,呵呵。而配合其他各种措施,又能帮助你解决一大部分拍摄问题。你还有百分之多少的拍摄需求、真的就那么器重这个必定导致画质损失的高感?

  但、当然,还是有这四个东西全凑齐了仍然搞不定的状况、非ISO6400不能解决问题的(比如小甜甜月下舞姿);拍摄愿望无止境啊。那我没辙了;上高感吧。

  那么,高感到底谁家最好?我觉得,现在各家的CMOS工艺真的已经是蛮好的了,众多机型在ISO800甚至1600都可以产出能支持较大画幅印制的成像;到了3200以上的片子,坦率说缩小了都好像还看得过去,放大了则都好不到哪儿、甚至可以说都很菜,比过来比过去也就是比的“谁更稍微不菜一点点”而已。有些老师说的“可用”或者说“可接受”这样的词儿,其实非常“个人感性”的,真搁到你头上、拍了这样一张回来自己盯着屏幕仔细一看,还不定从你嘴里蹦出来一个什么词儿呢。

  那,为什么最近论坛里大家讨论高感讨论得如火如茶的,搞得这个高感好像是个灰常灰常重要的物理指标哦?呵呵,这里,让我悄悄地告诉你(尽量用杨钰莹姐姐的声线):

  很多人希望通过高感这个指标来证明某个品牌更牛屄,而已。你没看到凡是歌颂某品牌而贬低另一品牌的帖子都很火么;很多人是有高度的品牌忠诚度、并且把这种忠诚度上升到与个人荣誉感紧密结合的高度的。证明自己使用的品牌更牛屄,近乎等于证明了自己更牛屄吧。

  当初,某品牌的高感能力一直强过另一品牌;最近,长期高感落后品牌的某款机器忽然高感能力大升、反而在高感竞赛中获胜了。这下,当然是重磅话题啦。

  ——你,悄悄地听见了没?

问题十五、怎么选二手?
答:严肃认真,小心谨慎。
  没办法,现在这个世道的确颇有点人心不古的意思。我坚信世界上还是好人多,但因为极少数坏人百分之百都把自己扮成好人的样子,我们只好以防备坏人的方式来防备所有人。而如今咱们国情就是这样,违法成本很低、而维权成本极高,吃亏上当了往往最好的结果只是被一群不明真相的群众热烈同情一番而已,大多数骗子最终还是揣了钱逍遥着;因此,大家一定要小心再小心。

  自己曾经买过二手、也卖过二手。迄今为止曾通过两个网站寻找(发布)过二手信息,一个就是蜂鸟的二手交易版,另一个是中关村在线。感觉卖东西的过程很简单,可能因为我会提前做点儿功课、知道大概行情,并一般会定一个比行情低那么一两百的价格,而自己用东西一惯很爱惜、成色都还不错;同时,自命做事比较凭良心,总之一切据实以告就是了。但买东西的时候的确心里多少有点栗碌,因而每次都费的时间比较长。

  除非你是从知根知底的、靠得住的哥们手里买东西,否则个人建议如下:

  第一,不赞成一切非当面交易的方式。尤其是异地通过快递收取。见过飞机火车装卸行礼的人都知道咱们国内邮递系统对货物的处理方式。相机镜头都是精密仪器,不敢说那么娇气吧、但那么跌跌撞撞地一路过来,鬼知道会发生什么;没问题当然就没啥说的了,万一到了你手里发现有问题了,那可就互相彻底说不清楚了。

  第二,提前做功课了解行情和知识(比如镜头、机身的编号法则等)。
  第三,最好带上两个工具:笔记本电脑,和一支手电筒。笔记本电脑用于试机,手电筒则用于观察镜头。

  第四,到手先细看,越细越好。看成色,主要看那些容易发生正常使用磨损的地方。比如,机身最先磨损的一般是背带挂口、热靴接口、电池触点等(都属于一眼就可以否定“全新”的地方),然后是手握处和边角。仔细检查每一个螺丝是否有伤痕——它不会无缘无故被拆开的。手电筒在检查镜头内霉点和灰尘的时候用得着。

  第五,别嫌麻烦,拍几张、然后导入电脑里仔细看。如果有什么检测软件,更好,当场验明正身。别理睬卖家脸上烦躁的表情,更别理睬卖家脸上亲切的笑容,呵呵。发现问题,立即问,别含着;尤其不要因为怕别人鄙视你外行、于是想问都不好意思。

  第六,一定要卖家留下一张“字据”。如果是商家,发票是一定要索取的。如果是个人,则要求他当场写一张。推荐格式如下:“今售予××镜头机身一套,收到交来镜头交易款××元整,镜头型号××、编号××,机身型号××、编号××。收款人(签字),联系方式:××,×年×月×日。”

  第七,二手的器材买回来后,消消毒。最简单的方法是用消毒湿巾正常擦拭那些与皮肤直接接触的地方。

  总之,认真仔细就是了。谁让咱们不舍得花那份买新的价钱、还想什么事儿都不耽搁呢(上大店买个全新行货,看着他们拆包装、开发票的感觉,那是岗岗的)。

  以下东西,个人很不建议买二手:存储类的东西(CF/SD卡、移动硬盘之类,本身不贵、已经费成什么样儿了搞不清楚、万一出毛病了可能损失很大);电池(同样不贵、同样搞不清楚已经费成什么样儿了);摄影包(原主人万一有某种皮肤传染病……,同理沿用于肩带、腕带、帽子、马甲等,家里自备大型医学消毒设备的另论)。

问题十六、C、还是N、还是SOP……
答:打死我也不说……
  真的是不得不把这个问题也列入,因为大家太关注了。我还得说,这个问题无解。没答案。这里不是给大家提供“解”的;而是给出一些想法、来让大家在作出品牌之选的时候稍微多琢磨一下。

  这将是这个帖子的最后一段,“解释”最后一个问题(真的不是回答)。用这么一个岗岗大话题作结尾,算是对得起自己了哦,呵呵。

  以下是我的个人看法:

  1,选择一个品牌的机器,意味着选择这个品牌身后的“产品+技术支持+服务”体系。甚至意味着选择这个品牌的企业未来研发能力和市场控制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摄影器材领域,C和N当然是最大的两家公司,综合能力最强、产品线相对最齐全、新品研发能力都是岗岗的;因此他们的用户最多,因为容纳了更大的选择自由度。除非你准备N修,否则难以避免你的器材的延续性问题。

  2,民间很多“铁律”,别迷信。比如什么“佳能更适合拍人像,尼康更适合拍风景”“佳能的定焦、尼康的变焦”“佳能的长焦、尼康的短焦”之类,都有道理(毕竟是很多人用下来的经验慢慢汇集成了说法),但都没那么大的对比落差。在成像能力上,现代工艺制作出来的品质水准都差不到哪里去了;相比之下,品质高低跟价钱的关系更明显得多,跟品牌的关系真没那么大。何况,任何一款单反产品都容许你很大范围的参数调整空间(嫌这个麻烦的话,真的还是用DC吧,呵呵);任何一幅数码照片都拥有各种后期制作手法能够达到的“无限可能”,不是么。

  3,别用愤青情绪引导你的选择。一个众所周知的例子就是,尼康曾经为军国主义时代的日本军队全力以赴生产各种武器上使用的光学瞄准器械(侵华战争中的日本坦克都装备了尼康……)。这是实情。但那是很久以前的历史。如果沿用这个思路,整个日本的所有产品咱们都别用得了。爱国,有很多事情可以做,最重要的是做好自己眼下可能对国家有贡献的事;记仇往往有利于显得自己爱国(很多愤青之所以愤的动力),但对国家有什么实质上的帮助呢?你依法纳税、扶老爱幼、节能环保了没?

  4,评判数码摄影器材企业的竞争力,很重要的是三点:电子技术、光学技术、市场把握能力。在电子领域,佳能、索尼、松下具备优势,尼康和奥林巴斯有所不如。在光学领域,奥林巴斯、尼康、佳能具备优势,索尼、松下略有不如。在市场把握能力方面,索尼、佳能、松下具备优势,尼康、奥林巴斯略有不如。但是但是但是但是——!!但是,你买相机的目的是为了开展“摄影器材行业分析评论”么?我还以为你是想拍照片去的呢!

  5、对一个企业品牌的忠诚度,不是给你带来利益的东西。给你带来利益的,是你的劳作。不管用的N还是C,摄影的乐趣都来源于你自己。

  6、即便亮骚是一项重要乐趣,亮骚的根本的本钱也不是品牌,而是你的设备的价钱和可被辨识的程度;骚的程度跟你烧钱的多少成正比例关系,同时还得是众所周知的某个型号才成。就象开个宝马Z4或者保时捷卡宴很骚,但开个同样恶贵却长得跟帕撒特一个模样、没几个人知道的W12辉腾,却很难达到让路人回头的效果。红圈白炮就非常好地迎合了这两点:贵,且易辨识。

  7、没有完美的产品(哪怕你出了“完美”的价钱)。没有完美的品牌。就跟没有完美的人一个道理。在今天的数码单反市场、产品基本功能都已经具备,产品能力的落差对你的作品的影响,相对于使用者的构思、技术、操作能力的落差而言,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8、没有这样的作品,因为更有“佳味”“尼味”或者“德味”而就可以更“有味”。如果自己拍出来东西不满意,别只知道埋怨设备,还是多反省自己吧。如果拍出来很得意的作品了,不妨为自己骄傲自豪一把、去喝一杯,而完全没必要给自己器材的那个厂家送面锦旗。

  其他的一些问题,包括初哥们也经常在坛子里提出的,比如“手感”、“操作界面”等,也多属于“无解”的,就不一一说下去了。那些由个人感受出发的词儿,我觉得多数属于文化词汇,你自己去体验一下、觉得舒服就好。有人喜欢手里沉甸甸、有人喜欢轻便,有人喜欢个头硕大、有人喜欢小巧,有人喜欢拨转轮、有人喜欢摁按钮;一来各有各的方便,二来用的时间长了自然会逐渐习惯,终归那些实在让多数人都觉得不舒服的东西是会被市场淘汰掉的、沉淀到今天的各种都有存在的道理,照相机这么个东西毕竟是已经有历史了。

  这个帖子就写到这里吧。颇为凌乱无序的一个帖子,还能得到众多网友的支持,我这里谢谢了。衷心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并祝大家能拥有自己喜欢的设备、拍出自己满意的照片,享受摄影的乐趣。 


         访问 Amazon's Dedicated Best SLR Film Cameras section.

Sunday, August 18, 2013

日常五大行为很伤胃

有数据显示,中国13亿人口中,肠胃病患者就有1.2亿,消化性溃疡发病率10%,慢性胃炎发病率30%,是全世界当之无愧的胃病大国

此外,我国也是胃癌的高发区,每年新发现40万胃癌患者,占世界胃癌发病人数的42%。请善待我们的胃吧,否则它们也会提出抗议:腹胀得像是塞满棉花,接连不断地打嗝,突然来袭的疼痛都会让你痛苦不堪。
采访了解放军总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杨云生教授、上海华东医院营养科陈霞飞教授、解放军309医院营养科主任张晔,根据他们对各种行为伤胃程度的讲述,排出了一个伤胃排行榜,并请专家为我们支支招,如何才能让胃更健康。
三餐不定、压力过大、喜食烟熏、吃得太烫可致癌
伤胃指数:★★★★★
有调查显示,经常三餐不定时者发生胃癌的危险性是正常人群的1.3倍,生气进食为1.5倍,喜食烫食为4.22倍。如果上述因素协同作用,则患胃癌的相 对危险性更高。张晔说,胃是一个习惯遵守"时间表"的器官,胃液的分泌在一天中存在生理性的高峰和低谷,以便于及时消化食物。胃酸和胃蛋白酶如果没有食物 中和,就会消化胃黏膜本身,对胃黏膜造成损害。饥一顿,饱一顿,经常不吃早餐,有时又暴饮暴食,加之开夜车、生活无规律,让胃癌发病有了"良好"的土壤。
腌肉、熏鱼等加工肉类制品中含有大量亚硝酸盐,极易形成亚硝酰胺,在胃中直接诱发肿瘤,这也是沿海地区胃癌高发,及日本人胃癌发病率高的原因。瑞典科学家发现,每天摄入加工肉类制品的量每增加30克,患胃癌的几率就提高15%—38%

此外,人体的消化道黏膜非常娇嫩,只能耐受
50—60度的食物,超过这个温度,黏膜就会被烫伤。像刚沏好的茶水,温度可达80—90度,很容易烫伤消化道。如果经常吃过烫的食物,黏膜损伤尚未修复又受到烫伤,反复地烫伤、修复,会引起黏膜质的变化,进一步发展变成癌症。
专家支招:对于不能按时吃饭的人,身边应常备点苏打饼干、速溶燕麦等零食,实在来不及去吃饭也要往肚子里填点东西,对抗胃酸,别让胃"空转"。但这个方 法只能作为偶尔应对,如果长期这样做,对胃一样有伤害。喜欢熏制食品的人,要减少食用频率,偶尔尝尝即可。要注意熏烤时食物不宜与火直接接触,熏烤时间不 要过长,烤糊的部分一点也不要吃,因为这样的蛋白质已经变性。此外,吃烧烤的同时,要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和水果,也能起到对抗致癌物的作用。
抽烟、喝烈酒、饮食不洁、药物刺激引发胃溃疡
伤胃指数:★★★★
抽烟的人以为尼古丁只会进入肺,殊不知,烟雾也会随着消化道进入胃,直接刺激胃黏膜,引起黏膜下血管收缩、痉挛,胃黏膜出现缺血、缺氧症状,长此以往,很容易形成胃部溃疡。
适量饮用低度酒,能增加胃部血液的血流量,但长期或一次大量饮用烈性酒,会直接破坏胃黏膜屏障,引起充血、水肿、糜烂,甚至出血。
幽门螺旋杆菌是引起胃溃疡的重要元凶,感染上这种病菌大多是由于饮食不洁、相互传染所致。

很多药品,如解热镇痛抗炎类(阿司匹林、扑热息痛、止痛片)、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类(地塞米松、可的松)等可直接或者间接地损伤胃黏膜,增加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引起炎症与溃疡,危重的会发生胃出血与穿孔。
专家支招:适量饮用米酒、葡萄酒等低度酒,避免大量饮用白酒,不喝劣质酒。喝酒前要适量进食,以减少酒精对胃肠道的直接刺激。分餐制可以降低感染幽门螺 旋杆菌的几率。尤其是家中有人患上胃溃疡时,分餐制就非常必要了。千万不要滥服药,长期服用对胃有刺激的药物时,最好吃点胃黏膜保护药。
边走边吃、边看边吃消化不良
伤胃指数:★★★
为了节省时间,很多人的早餐都是在上班路上解决的,而中餐又往往对着书本、电脑屏幕边看边吃,这样会让胃很不舒服。"消化"是一项紧张而繁重的工作,需 要大量充足的血液,如果这时人体处于运动中,会大大分流了胃肠道的"电力供应",必定会影响到它的正常消化功能,最终导致胃炎,甚至出现胃下垂。同理,边 看边吃使脑部无形之中和肠胃"争夺"了血液,也会造成消化不良。
专家支招:每天早起15—20分钟,起床半小时之后静心坐下来吃早餐。吃饭时把注意力放在食物上,细嚼慢咽、享受食物,这样的进餐胃最喜欢。
汤泡饭、吃太辣胃肠负担重
伤胃指数:★★
有人喜欢把饭和汤水混在一起,吃汤泡饭,这样会使食物在口腔内还未嚼烂,就滑到胃里,加重胃肠道负担。此外,吃汤泡饭也会让唾液分泌得少,不利于食物的 消化,营养不能被完全吸收。再加上味觉神经没有受到应有的刺激,胃肠道消化液分泌减少,最终会导致胃肠功能紊乱、消化和营养不良。
适当吃辣能给健康加分,然而过度吃辣会使消化液分泌过多,引起肠胃黏膜充血、水肿、肠胃蠕动剧增。
油炸的食物因为质地比较坚硬,不容易咀嚼得非常细碎和搅拌得十分均匀,会影响它在胃和小肠中的消化。食物经过油炸以后,大部分颗粒被包在油脂里,减少了和蛋白或淀粉接触的机会,因此较难消化,会加重肠胃负担,容易出现反酸、恶心等不适。
专家支招:汤泡饭不适合长期吃,偶尔吃一次则要做到细嚼慢咽,从而减轻胃肠负担。另外,最好能把吃汤泡饭的习惯改成饭前喝汤或喝稀饭。饭前少量喝汤,不 但能湿润口腔和食道,还能刺激口腔和胃产生唾液和胃液,有助于消化。稀饭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水煮后,饭粒变软,淀粉分解成易被胃肠吸收的糊精,不会影响消 化。对于喜欢吃辣的人,可在吃辣前喝杯牛奶,保护胃黏膜。对于胃肠不好或是身体燥热的人而言,如果实在拒绝不了辛辣食物的诱惑,可选择一些微辣的食品。
空腹吃酸性水果容易胃胀
伤胃指数:★
人在空腹时,胃酸的浓度较高,这时候如果再进食大量酸性水果,会使胃酸和水果中的成分结合,形成难以溶解的沉淀物。一旦沉淀物结成大块,就会使胃内压力 升高,引起胀痛,产生胃胀、泛酸等一系列不适的反应和消化道疾病。比如柿子含有柿胶酚、果胶、鞣酸和鞣红素等物质,在空腹时吃,易引起"胃柿结石症"。山 楂味酸,能行气消食,但空腹吃太多,肚子反而更饿,并会加重胃病。
专家支招:有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酸过多的病人,不宜食山楂、柠檬、杨梅、李子等酸性较高的水果,以免增加胃酸分泌,刺激胃黏膜,影响溃疡愈合。

Saturday, August 17, 2013

WSJ - How much smartphone data do you need?

Smartphones are supposed to make are lives easier by constantly connecting to the Internet. But figuring out how much data they will consume per month is no simple task.

It's easy to count the number of text messages or add up voice minutes. But how many megabytes does it take to download a photo? How about to stream 30 minutes of music, or watch a 10-minute YouTube video?

The major wireless carriers like AT&T and Verizon offer calculators on their websites that give consumers a rough estimate of how much data you need, but their measurements run the gamut. According to Verizon's calculator, streaming music eats about a megabyte a minute. Not so, according to AT&T's tool: It estimates a tune uses up about half that amount.

Neither company is necessarily wrong because the technology involved complicates the calculus. Download and upload speeds depend on a number of variables: the speed of the network, the phone's operating system and the wireless signal. An AT&T spokeswoman says company engineers base those estimates on "real-world testing" on the network.

It also depends on the source of the streaming music: Internet radio service Spotify's "extreme quality" audio setting, for instance, chews up about 1 megabyte a minute, but merely "high quality" music uses half as much. Most phone users would be hard-pressed to hear the difference.

Sounds impossible, right? Don't despair. We have some tips to help you gauge your data consumption:

Know Your Limits

Carriers would like you to pay as much as possible for data. Sprint and T-Mobile both advertise unlimited plans, while AT&T and Verizon push plans that let customers share gigabits of data across several lines.

Most of these plans offer more data than the typical subscriber needs. The average U.S. consumer used 733 MB of data a month in the first quarter, according to Nielsen. Millions of subscribers own basic feature phones that consume hardly any data, but even smartphones have a tough time consuming more than 1 GB a month without a voracious video app.

Generally, if you use your smartphone to browse the Web, download a few apps, send emails and use Facebook or Twitter, you're unlikely to go over 1 GB. If you also use your phone to stream music and video each day and share lots of photos, you might need 2 GB or more. You shouldn't need more than 4 GB--or unlimited--unless you frequently stream lengthy videos, broadcasts or movies.

Remember, though, that you can save almost all of the heaviest downloads for your WiFi connection at home. Your home Internet connection is the best place to install apps, upload photos and even save an online radio playlist for later listening without burning through your wireless company's quota.

Verizon says more than 90% of its smartphone customers make do with less than 2 GB of data, which sells for $60 a month after paying $40 a month to connect your smartphone to the network. If a data-hogging video pushes a customer over the limit, Verizon's overage fee costs $15 per gigabyte. Extra gadgets incur more connection charges, but they share the same data allowance, which can simplify the hassle of juggling multiple devices for families and small businesses.

Monitor Your Data

You're never chained to a data plan even with a phone contract. So be sure to check your monthly bill to see how much data you use. If you have a 2 GB plan but don't use more than 1 GB, see if you can downgrade. Likewise, if you're paying costly overage fees you should upgrade or clamp down on what's hogging your data.

Your carrier may send an alert when you approach a data limit, but that doesn't help if you're already a couple "Candy Crush" games short of overage land. Third-party apps such as Onavo Count, 3G Watchdog and My Data Manager let you manage your usage and schedule warnings.

Most apps also include an option that restricts downloads to times when you're on a WiFi network, and both Android and Apple devices let you turn off your mobile data connection to avoid crossing the line. It's vital to check this option whenever possible, especially when downloading hefty videos or syncing large batches of files.

If you're not in a contract, or thinking about switching carriers, check for the best data plans. You can use our handy calculator to find the cheapest data plans from one of the four major U.S. carriers.

If you own a smartphone, AT&T and Verizon tend to be more expensive than Sprint and T-Mobile. That said, high-speed networks from AT&T and Verizon cover far more ground.

Here's a sample of what the carriers offer:

- AT&T sells 300 MB, 3 GB and 5 GB packages for individual and family plans. But it also offers "mobile share" plans with up to 50 GB of data spread across up to 10 devices. There is no unlimited option.

Sprint offers unlimited data for $30 a month or 1 GB for $20 a month per line. The cost of a line is $50 for one and less for more.

- T-Mobile offers 500MB of data free and either 2 GB for $10/month or unlimited for $20/month for each line. Like Sprint, the cost of a line starts at $50 and is cheaper for more.

- Verizon Wireless sells shared data packages ranging from 300 MB to 50 GB, but no unlimited.

The equation is more complex if you have a big family with varying needs. The average teen aged 13 to 17 burned through 1.2 GB per month earlier this year, 65% more than the average person, according to Nielsen.

Younger users tend to spend more time with data-intensive activities such as playing games and watching video. Video is less predictable because apps tweak their settings based on connection quality. Sites like YouTube will pick higher resolutions when they find a fast 4G connection, which results in sharper images and much higher data usage. Verizon Wireless warns that high-definition video uses nearly six megabytes a minute on its 4G network, adding up to more than a gigabyte in less than three hours.

AT&T and Verizon both push shared data plans because they convince customers to tack on more wireless hotspots and tablet computers, which means more revenue for the carriers. Their plans make sense for users who need high-quality cellular connections for several devices--as long as they're willing to swallow steep monthly charges to connect in the first place.

Unlimited data plans from Sprint and T-Mobile offer better values to individuals and families with a few devices who are less concerned about network speeds. Both offer fast speeds in some dense urban areas, yet their speedy 4G coverage lags far behind AT&T and Verizon in less-populous areas.

The most important data limiter working in consumers' favor is WiFi, a wildcard that can turn a mountainous phone bill into a molehill. It's also a major reason data traffic growth is actually slowing in the U.S.--hence the push by some wireless companies to convince customers to add several devices to the same plan.

Phone companies often send mixed messages about WiFi's benefits. A free connection robs them of profitable data growth, but it also helps relieve congestion in clogged areas. The world's WiFi connections already handle about four times as much mobile traffic as cellular networks, according to Cisco Systems Inc. Without WiFi, companies would have a harder time meeting their customers' needs.

"We actually want people to offload when they are in their homes," Verizon Chief Financial Officer Francis Shammo said earlier this year. "But when they're out in public areas, they want to stay on our network because it is authenticated. It is secure."

A cell tower connection is in fact more secure than WiFi, especially in public areas where anyone can lurk. It also happens to be a surer bet for carriers eager to charge as much as possible for their customers' Internet addi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