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约翰·克里斯多夫》(罗曼·罗兰) -人的内心世界是最珍贵的财富。读这本书时我正值青少年期,对自己的内心世界的波动和主人公不谋而合,长长的四卷,几乎从头到尾都引起了自己的心灵的共鸣。
2。《笑面人》(雨果)- 爱情终归是盲目的。雨果是一位激情大师。对情感的描绘既大气磅礴,又细腻到惟妙惟肖。读完这部小说,也许我们要问,如果女主角不是盲人,她还会爱上男主人公-这个被破相了的人吗?而正是雨果这个精心编撰的在现实中似乎不可能的情节,体现了人类的情感天性:爱情终归都是盲目的。
3。《罪与罚》(陀思妥耶夫斯基) -“上帝”对人的最大的爱,就是对的人的罪恶饶恕。这对我的启示并不等于是要去怂恿犯罪,或者去盲信基督教宣扬的归依基督是上天堂唯一的入门卷,而是要怀抱一种宽容的态度:人要原谅自己和别人,不要让过去的错误(甚至罪恶)遮挡住自己眼前和未来的光明。
4。《亲爱的提奥》(凡高)- 一个绝对孤独者的内心自白。凡高在长达十几年和他的弟弟之间的通信中,记下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一个和自然息息相通,和人类格格不入的生命历程。
5。《贝多芬传》(罗曼·罗兰): 天才的孤独。罗曼·罗兰和雨果一样,是一位浪漫主义作家。在这部很薄的传记作品中,作者记录了贝多芬作为一个天才的孤独。这本书(和《约翰·克里斯多夫》一起)使我很早就意识到,天才的孤独几乎是人间不可避免的存在。
6。《席特哈尔塔》(赫尔曼·黑塞) – 人的终极开悟是在人和自然的对话中实现的。我曾经一度对佛教感兴趣,然而没有一本佛教的经书,能够像这部短篇小说一样,让我对佛学的精髓认识的更深。当然,我也同时认识到,与自然的沟通,对自然归属的认识,其实是存在于人类几乎所有文化的共性,绝非佛教和道家的“独家创意”。
7。《逃避自由》(弗洛姆) – 人的一切罪恶,都是源于人的脆弱。这个脆弱并非指人的体力或智力的脆弱,而是指人(或者说绝大多数人)对孤独的无法摆脱的恐惧。在对人性的认识方面,我得承认,没有任何一部哲学著作比弗洛姆的这部心理学著作对我的影响的更深。似乎,在读了这本书之后,我的人生经验处处都在向我证实这弗洛姆对人性的诠释之精准。
8。《爱的艺术》(弗洛姆) – 真正的爱,决不是对另一个生命无条件的占有,而是对另一个生命无条件的肯定。如果说雨果的著作是以文学的形式再现“爱”的魅力,弗洛姆的这本小书就是以客观的理性,分析了爱的实质。
9。《悲惨世界》(雨果) –“原谅”,是人类爱的最高形式。从青少年时期我就喜欢上雨果的作品,然而雨果的这部长片宏著,我是到了几十年之后才读的。几十年后,雨果仍然能打动,甚至震撼我的内心。对“原谅”,“宽容”,以及“爱”,我认为没有其他的文学著作能够比这部作品挖掘的更深更广。
10。《蝴蝶梦》(达夫妮·杜莫妮埃)– 生命,是人生最难解的永恒之谜。把这本书放在最后,是因为这本书是我的最爱之中的最爱。小说以一个简单的爱情和谋杀故事,把读者带进了主人公从一个“灰姑娘”演变到豪华庄园女主人的复杂的内心历程。该作品的语言优美,叙述流畅,幽默中饱含睿智,情节既有连贯的自然发生,又有在过去和现在之间的不露痕迹的跳跃,这些在各方面几乎完美的特征,使这部在西方古典文学中并不耀眼的作品,成了让我百读不厌的,集文学性,艺术性和娱乐性为一体的不朽佳作。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